01近日,“刘伯温杯”AI视频和温州民俗主题艺术创作展在文成博物馆开展,持续至8月22日。大赛征集285件作品,部分优秀作品及特邀名家作品等参展,按季节时序分为四大篇章,展现温州民俗与艺术魅力。
02浙江省非遗石雕传承人陈顺德,从艺五十多年,其石雕《观瀑》灵感源于刘伯温诗及天然五彩冻石,仅用近六月完成,是他唯一与刘伯温相关作品,展现石雕艺术与古典诗文邂逅。
03浙江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项之华,展出工笔画《守望记忆》与玻璃银光刻《赛龙舟》。《守望记忆》由105幅温州百工插画集成,旨在传承老手艺;《赛龙舟》描绘亚运龙舟赛事,背景色选用大红色,象征拼搏精神,且在背景色上尝试新技法。
04乐清龙档非遗传承人黄北,尝试让乐清龙档“破圈”。此次展出龙档,原作20多米长,仅选取部分展示,黄北在减缩版型上作尝试,技术难度大幅提升。同时,推出迷你版龙档等,还计划利用3D扫描技术保存数据,建立数字化档案。
05陈顺德认为做好石雕需掌握丰富综合知识,目前正创作《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项之华认为工艺美术需适应现代生活环境;黄北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后,深感传承责任重大,家族也在坚守与承诺传统文化。
展开剩余89%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华俗·瓯风——“刘伯温杯”AI视频和温州民俗主题艺术创作展在文成博物馆正式开展,展览活动将持续至8月22日。
“刘伯温杯”AI视频和温州民俗主题艺术创作大赛共征集AI视频、美术和摄影作品285件,经评选后部分优秀作品参展,同时展出的还有特邀名家作品、非遗精品和文创产品。这些作品按季节时序分为春祭、夏庆、秋赏、冬祈四大篇章。
作品灵感来自何处?民俗何以传承?记者对话多位特邀展出作品的名家,探寻这些工艺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大咖们的心声。
参展作品:石雕《观瀑》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代表性传承人陈顺德:
让石雕艺术与古典诗文美好邂逅
【人物名片】陈顺德,1966年随石雕老艺术家赵典卿先生学习石雕艺术,至今已从艺五十多年。中国石雕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石雕研究所所长,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作品获奥运会特许设计制造资格,并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奥委会。多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等博物馆收藏,受到学术界和收藏界的广泛好评。
“悬崖峭壁使人惊,百斛长空抛水晶。六月不辞飞霜雪,三冬更有怒雷鸣。”——这首气势磅礴的《观瀑》诗,是明代开国元勋刘伯温面对故乡文成百丈漈的壮丽奇观时留下的千古绝唱。
时光流转数百年,当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代表性传承人陈顺德偶遇一方形神俱似百丈飞瀑的天然五彩冻石时,历史的回响在此刻交汇——石料上浑然天成的纹理犹如飞瀑直下,让他瞬间领悟到刘伯温当年《观瀑》的诗意境界。
“一块合适的石料,有时候真的可遇不可求。”陈顺德表示,石雕的创作过程,就像与自然的一场对话,由于石料的形状、颜色都不固定,创作者往往需要根据石料的特性,去调整雕刻工艺与构图,为构思好的作品寻找一块合适的石料,往往也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但雕刻《观瀑》的石头却是其中的特例,这是陈顺德在为其他作品选购石料时,无意间发现的一块天然五彩冻石,从上往下延伸的白色部分宛若飞泻而下的瀑布,青色的部分如山石,红褐色的部分又似枫叶红如火。
拿到石料后,陈顺德仅用近六个月,就完成了这一作品,这也是他唯一一件与刘伯温相关的作品,与《观瀑》一诗同名,这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成就了石雕艺术与古典诗文的美好邂逅。
自小在鹿城长大的陈顺德,对温州的传统民俗耳濡目染,陈顺德告诉记者,近几年,他创作的石雕作品多与温州本地民俗息息相关。如《温州童谣·十二月令》系列作品,以华盖山等九山、江心屿、温州十二月令童谣作为题材,共计12件;如石雕《东瓯名镇》,以温州历史上第一位被朝廷封王的首领东瓯王为主题,加之鼓楼街、九山书会、水门头等温州代表性的景致。
“要做好石雕,不仅要会雕刻,更重要的是掌握丰富的综合知识。”陈顺德表示,一件优秀的石雕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底蕴,雕刻技艺是其中之一,同样也需要有国画的构图与意境、历史文化的注解与内涵。
目前,陈顺德正在创作《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展示温州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民俗,预计明年完工。
参展作品:工笔画《守望记忆》
参展作品:玻璃银光刻《赛龙舟》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项之华:
银光溢彩錾刻龙舟竞渡
【人物名片】项之华,现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浙江省造型艺术新峰计划人才、浙江省乡村工匠名师、温州市传统工艺领军人才、温州市高层次D类人才、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温州市首批十大非遗在社区优秀传承人、温州市文化示范户、温州市艺术乡建带头人、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工匠、瓯越英才龙湾名匠。
在本次的展览中,项之华共展出了两幅作品,一是工笔白描图《守望记忆》,由项之华此前描绘的105幅温州百工插画图集成而来,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24幅插图重新绘制。二是玻璃银光刻作品《赛龙舟》,描绘了亚运期间温州龙舟运动中心进行龙舟比赛的场景。
在《周礼·考工记》中,手工业者被称为“百工”。弹棉花、钩毛衣、做纸鸢……《守望记忆》中,画面简易却生动,项之华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里,父亲也曾做过戏服和戏曲头盔,因此自己从小就有接触这些手工艺。
“温州有百工之乡的美誉,但其中许多传统技艺正在逐渐消失,我希望这些技艺不要被大家遗忘。”项之华说,创作《守望记忆》的初衷,是希望有更多人了解温州的这些老手艺。
《赛龙舟》则创作于杭州第19届亚运会期间,彼时,温州作为亚运会协办城市,温州龙舟运动中心举办了亚运所有的龙舟赛事,项之华被龙舟运动所感染,花费半个月的时间创作了这幅玻璃银光刻的作品。
画面中,赛龙舟似乎被赋予了流光溢彩的生命力,艺术家以刀代笔,在晶莹剔透的玻璃表面錾刻出龙舟竞渡的激昂场景——飞溅的浪花化作细密的银线,船桨划破水面的瞬间被永恒定格,随着视角的变动和光影变幻,银线勾勒的浪涛也宛若在流动。
作品的背景色选用了大红色,项之华告诉记者,红色不仅喜庆,更是象征着赛龙舟热火朝天、激流勇进的拼搏奋斗精神,他给作品起了一个有寓意的名字——精神永在,传承不息。
而在背景色上,相比以往直接在作品背面涂油漆,项之华也有自己的新尝试。“我们把底色与玻璃进行了分层,光影照射下会有倒影的效果,不仅更有空间感,也可以随时变换背景颜色。”
在项之华看来,工艺美术最终还是要服务于生活,例如玻璃银光刻这一技艺,在过去常被用于制作老式衣柜上实用性的装饰镜,但西式家具的兴起,老式衣柜逐渐淡出了市场。“工艺美术的发展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需要不断地去适应现代的生活环境。”项之华认为,一项传统技艺的传承是几代人共同的守望,但消逝往往就在不经意间,而在日益发展的今日,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仍有其必要性。
参展作品:乐清龙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北:
尝试让乐清龙档这项非遗技艺“破圈”
【人物名片】黄北,现为乐清市黄家龙档木雕艺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乐清龙档的第四代传人,首届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首届浙江省工艺美术优秀人才,温州市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首届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温州市第三轮服务行业“名师名家”,乐清市第四届优秀高技能人才,首批浙江省“百千万”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第三次层“优秀技能人才”。
乐清龙档俗称“凳板龙”,是流行于乐清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雕刻艺术。据传从明代开始,乐清人每年元宵节以龙档为道具举行群众性的游行表演活动,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2025年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黄北荣耀入选,与其父黄德清双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此次展出的龙档档身、档板为红色,其上各类人物、建筑等造型错落有致,细密雕刻的人物神态鲜活如将登台演绎,精巧的亭台楼阁错落分布,飞檐轻盈上扬,斗拱层叠交错。整体彩绘后又贴上金箔,遍体鎏金似披霞光,在展厅光影里熠熠生辉。
与大部分工艺美术作品不同的是,由于体积较大,其展览与作品陈设常受限于场地,此次所展出的龙档,原作有20多米长,仅选取了其中的部分进行展示。
为此,黄北在减缩龙档版型上也作出了不少尝试,但版型的缩小,实则是技术难度的大幅提升,对于人物表情、亭台楼阁的雕刻,每一道都需要十分精准。在黄北家二楼的房间里,摆放着一条17米长的微型乐清龙档,黄杨木雕刻,精选的100多个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生动精巧,展示了乐清民间圆雕艺术的特有风格。同时,黄北也尝试着让乐清龙档这项非遗技艺“破圈”,不但推出迷你版龙档、档镶摆件,甚至还想利用3D扫描技术保存经典龙档数据,建立数字化档案。
在过去,龙档寄托着人们对于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而在生活条件日益变好的当下,龙档仍作为一项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仍有其重要意义。而有限的市场、传承人的脱层,也不免让黄北对于乐清龙档的传承有些担忧,而今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也让黄北感到身上的责任越发沉重。
“身上的头衔和荣誉越多,我更要承担起传承的重任。”在黄北家的一楼,黄北的父亲正全神贯注地雕刻着龙档上的人物,母亲则仔细打磨已经雕刻好的部件,刻刀在樟木上凿刻的声音、砂纸与木料摩擦的沙沙声,不仅是工艺的延续,更是一个家族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承诺。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于:北京市驰盈策略-全国前三配资平台-合法正规的配资平台-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